近期,生态环境学院(筹)王洪杰教授团队青年教师马溢阳(校聘教授)与清华大学张正华副教授研究团队合作,在工程技术学科知名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科院一区top,IF=13.273)上发表了在环境功能材料领域取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该研究利用KIT-6的模板牺牲法,实现了四氧化三钴纳米颗粒的有序排列,提出了一种增强纳米颗粒协同作用的新方法。
近年来,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PPCPs)已对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并在水体中被检测到许多种PPCPs。非均相类-Fenton氧化技术由于具有操作简单、效率高和不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成为了治理这类新型污染物的重要方法。本文中通过密度泛函(DFT)理论计算证实,有序排列的四氧化三钴纳米颗粒对目标污染物分子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和更低的活化能垒。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也揭示这种结构调控手段可以实现体系中单线态氧的生成,更重要的是激发多重氧化作用机制共存于二甲胺类PPCPs的降解过程。
图1 三维介孔四氧化三钴纳米颗粒限域催化过氧化单硫酸盐示意图
相关成果以太阳成tyc7111cc为第一单位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DOI:10.1016/j.cej.2022.136495)上,该研究工作得到了马溢阳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36495
生态环境学院(筹) 供稿